“退避三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退避三舍的三舍有多远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九十里。
退避三舍为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信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在句子中一般作为调语和定语使用,近义词有委曲求全等,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等。
退避三舍中的含字是一个表示距离的量词,在古代行军途中,每过三十里就会驻扎一处军舍,故一舍为三十里。在《左传信公二十三年》的记载中,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的过程中信守昔日的承诺,在开战后主动退兵三舍(即九十里),退避三舍一词由此而来。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史诗来对史书《春秋》中的纲目进行说明的作品。《左传》成书于战国中期,相传为史官左丘明所作,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现已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重耳。重耳是晋国皇子,但是国君晋献公却听信谗言,害了太子申生,同时又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不得已之下,重耳逃到了楚国,楚国国君对其敬重有加,退避三舍的典故便从这里开始。
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
重耳在楚国被奉为上宾,楚王对其敬重有加,一次在席间,楚王对重耳说,加入将来有一天你能成为国君,应当如何报答我?重耳便回答,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当上国君,那么一定会和楚国交好,如果晋国和楚国有一天交战,我一定会让晋国的士兵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楚王的原谅,那再选择交战,这便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不过,正所谓造化弄人,四年之后重耳果真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最后也是和楚军相遇了,晋文公信守诺言,退避三舍,将自己的军队退后九十里,一是为了信守承诺,二是为了诱敌深入,最终将楚军打败,使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退避三舍的运用示例
明·叶宪祖《鸾鎞记·京晤》:“似你这般诗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吴教授,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退避三舍与委曲求全的区别
“退避三舍”与“委曲求全”意义相近,都有退让的意思。区别在于“退避三舍”侧重于避开冲突,不与人争高低,“委曲求全”则是侧重于为了大局忍让求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