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秦晋之好是什么意思
“秦晋之好”的原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
成语用法: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褒义;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欢晋爱”“秦晋之缘”。
成语出处: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运用示例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回》:“他若将我孙儿治好,何不就与他结为秦晋之好呢?”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两个大国,晋献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此来加强同秦国的友好关系。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动乱,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即位,称晋惠公。
原来夷吾因为受献公的宠姬骊姬迫害而长期流亡在外,为了保证自已能安全回到晋国即位,就请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作为回报,他答应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谁知夷吾即位后,并没有信守诺言。
晋惠公不守信用的行为,引起了秦穆公的不满。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国求救。秦穆公不计前嫌,送去了大批粮食,帮助晋国渡过难关。
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就向晋国求援,但晋惠公忘恩负义,根本就不顾念秦国对自己的种种帮助,不但不支援一点儿粮食,反而派兵攻打秦国。秦穆公非常生气,等待国势转好,便亲自率军讨伐晋国。不久,晋国战败。秦穆公活捉了晋惠公,把他囚禁起来,准备回到秦国后就杀了他。
穆姬得到消息后,身穿丧服,带着三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国以刀兵相见。如今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到都城,我就什么时候死,请君早做打算。”
秦穆公一听着了慌,没办法只好放了晋惠公,还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之后秦晋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以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晋惠公把太子子圉派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还将一个女儿嫁给了子圉。后来晋惠公病重,子圉担心当不上晋国的国君,就于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称晋怀公,但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这时,晋公子重耳来到了秦国。重耳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而且很有才华,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他。秦穆公看到晋国政局动荡,晋怀公昏庸无能,就决定帮助重耳回国夺取政权,而且还把自已最喜欢的女儿怀嬴及四位宗女嫁给了他。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和国内群臣的拥戴下,回到都城曲沃,秦穆公派人杀死怀公,扶立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秦晋之好的成语寓意
秦穆公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他在晋国动荡的时候帮助晋惠公继承君位,在晋国遭受饥荒的时候送去大量的粮食。晋惠公不守信用,一再食言,恩将仇报。秦穆公又帮助忠厚谦逊的公子重耳登上君位,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宽广的胸怀成就了秦晋之好。
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这个故事告诉人与人之间相处理应坚持和谐的原则。
在现实中的人们,也要学会与人融洽相处,在感情和义气上讲究融和,以求大家和和气气。尤其是在一个群体当中,人们更要坚持集体主义,伤和气是大忌,会离心离德,会因小事难脱大祸,这样的群体是短命的。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