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边塞诗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边塞诗吗

2023-09-04 14:03 378浏览

边塞诗。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边塞诗吗

主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翻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作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出现在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之后,属于他晚年时期的作品。这首诗的背景与王之涣生活中的经历有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灿烂的朝代之一,长安则是当时的都城,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之一。然而,王之涣的诗中却抒发了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这可能与他个人经历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局有关。

据传,王之涣曾经是一名官员,担任过一些地方职位,但后来因为政治变动而失去了官职。他在流亡和辗转于不同地方的经历中,可能经历了长期的漂泊和离乡背井的感受。这种身临异地的境况很可能激发了他对故园的思念和对长安繁华壮丽的向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通过行军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长安的思念之情。士兵们在艰苦的行军旅途中,仍然怀抱着对故园的向往,对长安的美好景象产生了强烈的思念之情。

诗中温情脉脉的描写,展现了王之涣对故园、对家乡的眷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逐渐衰落的唐朝时代的忧愁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