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为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至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为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压力使他们焦虑、紧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里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特点,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师、集体、同伴对儿童的性格越来越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
到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变又将对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
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其性格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之中。如果这个时期教育得法,就能促进小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结果。家长尽量多抽空陪陪孩子,多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话,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想解决办法。
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有哪些呢?
第一表现在对学习不感兴趣,可能是时代的进步,孩子思维成长的都比较快,接触的新鲜事物也比较多,导致不能够将更多的心思放到了学习上面。
第二可能是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现在有多少孩子还非常的小,就已经佩戴上了高度的近视镜,有多少孩子根本不喜欢外出去玩,天天抱着电子产品。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特别多的孩子很早就接触到了很多成人所接触的东西,导致思想早熟。
遇到很多家长误以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就感到很无力。学习压力其实是家长感到的,反应在孩子的身上。学习内容对孩子而言只是新事物而已,他们一直面对、接受新事物,对学习其实没有多大感觉。反而是家长突然间的紧张和从未有过的重视使孩子们不知所措了。
事实上,孩子对学习的重视完全视家长反应而定的。他们真正要面对的是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重大变化,上小学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突然只剩下了无尽的学习。孩子遇到更多的交往问题无从问起。家长会斥责。而没有得到正确指导的孩子只能自己去摸索,从哪里?媒体。
这也是现在那么多孩子五六年级甚至四年级就开始所谓的谈恋爱的很重要的原因。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应该怎样去交往。
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家长们如此关心的成绩问题,小学生一般还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到底为什么,他要学习只有两个目的,一是父母的认同,二是同伴的认同,一旦努力了而得不到,孩子会有极大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自卑、内向、逆反都会在不久以后的初中慢慢展现出来。
小学生心理问题可总结为以下问题
1、厌学问题、学习动力问题
2、亲子关系
3、网瘾问题
4、拖拉磨蹭问题
5、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问题
6、学霸的挫折教育
7、差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
8、留守儿童问题,单亲家庭问题
最后希望每一位家长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个值得回忆的童年。
对于不自信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一般都是比较内向,且不喜欢表现自己的。这也是他们有自卑心理的表现,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的话,他们就很容易进入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加重自身的性格问题。
小学生不自信的表现有哪些
1、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通常不自信的小学生,他们很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唯唯诺诺,丝毫不敢出声,除了内向之外,家长就要考虑到孩子是不是已经开始自卑了。因为自卑的孩子,在见到其他人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冒出一个想法,那就是自己比别人差,因此他们也就不敢尝试和别人交流,生怕自己说了什么惹别人不高兴了。
2、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有些孩子在与人的交谈过程中,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态度,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父母否认了孩子的观点,那么孩子就会哭闹,或者别人否认了自己的观点,也会整天闷闷不乐。换言之也就是孩子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因为只有别人的肯定才会让孩子感到被认同,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完全被你所主导,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
3、总是怀疑别人,喜欢“挑刺”
有的小学生他们总是怀疑别人,喜欢“挑刺”,这也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他们会通过批判别人来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这是一种内心自卑、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过度自卑的孩子,就老会挑别人的不足,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小学生不自信的原因有哪些
1、学习成绩不好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高手,有成绩第一的孩子,也必然会有产生最后一名的孩子。面对学习不好的小学生,家长通常采用数落、表扬别人家孩子、甚至责骂棍棒的方法。孩子长期听家长表扬班上学习第一的孩子,时间久了自卑心理逐渐形成,开始自己放弃、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就是很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信心饱受打击,早已消失。
2、家长过多批评
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太高,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别得孩子做比较,认为自家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经常批评他们,这样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让小学生养成遇事退缩的毛病,这也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
不自信的小学生如何引导
1、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才能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肯定比在缺少爱中长大的孩子要自信的多。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能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受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会很坚强,在生活中也足够自信,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就是自己最强有力的后盾,他们就不会胆怯。
2、不要嘲笑孩子
如孩子刚学说话,家长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如孩子学习某个知识点,一时不能搞懂。家长千万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孩子学习时,家长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当孩子出现厌学表现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只从行为表现上去评判孩子,给孩子贴上一个叛逆、粗心、脑子笨等标签。然后采取一系列的压制措施。
殊不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了求助、减少伤害、无助等心理状态,这些心理因素很容易被家长忽视,所以孩子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有效帮助,感觉不被理解,因此无意识中和家长产生持续的对抗。
家长因为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导致为孩子提供的帮助收效甚微或根本无效,让自己长时间的陷入盲目焦虑甚至失控的状态。
小学生厌学的表现有哪些呢?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那么您就需要注意了。
1、不停要求玩手机
“妈妈可以不可把你手机借我玩一下?”
“不给我手机我就不做作业!”
“我这个算数题要用手机算。”
相信这些要手机的说辞,现在还环绕在不少妈妈耳旁。枯燥的学习生活里,孩子难免会想玩手机,可若是三句话不离要手机,那就是孩子有厌学情绪的初级征兆了。
很多孩子不想学习的同时在手机里找到大量乐趣,于是很容易沉迷其中,学什么都不专心,唯独玩手机这事,兴致高昂。
家长放任孩子玩手机,不仅纵容了孩子的厌学情绪,还容易让孩子游戏成瘾!所以,千万别拿手机当做让孩子学习的交换条件,想要克制孩子的厌学情绪,先要克制他对手机的依赖。
2、上课总开小差
一些孩子一上网课就走神,一写作业就瞌睡,不是咬咬笔头、东张西望,就是想上厕所、想吃东西……
总之,不学习的时候他干啥啥来劲,一让他学习他就心不在焉魂不附体,这也是孩子厌学的表现之一。
别小看这些看似小小的坏习惯,孩子长期的贪玩厌学往往就是从一个个坏习惯开始的。出现这些征兆,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
3、偷懒不想上学
很多孩子一有了厌学情绪,就会产生不想去学校的想法,因为学校处处都和学习有关。
“我不想去学校了。”
“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学?”
孩子常说这些话,或是装病、偷懒磨蹭,找借口不去学校,如果不是在学校里受到了什么欺负,那多半就是产生厌学情绪了。
尤其是孩子说不想去学校,家长一定要警惕,及时给孩子做思想工作。
4、作业拖拉敷衍、偷工减料
到时间了也不主动去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拖拉敷衍,字迹马虎,甚至偷工减料,本来有的作业,却欺骗家长没有,这些都是孩子厌学的初级表现。
一位朋友告诉我,孩子为了逃避写作文,直接抄好交上去,结果被老师发现,老师打电话告诉她的时候,她才知道,孩子把通知写作文的记录、短信都删除了,她压根不知道有这个作业!
现在的孩子,一旦厌学,为了逃避学习什么法子都想得出来。
后来朋友和孩子好好沟通,发现孩子不是不想学习,只想看小说,才想到胡乱应付作业。于是朋友给孩子制定了每天学习和看小说的时间安排,只有作业好好完成,才能看小说。
5、故意撒谎找借口
昨天,我正要检查孩子的课后作业,结果他居然指着1岁的妹妹说,作业被妹妹撕了,前天让他写读书笔记的时候,他也找借口说书弄丢了,笔记本也找不着了。
我觉得不对劲,于是刨根问底,逼问之下,他终于承认,他撒谎了,他只是不想写作业,根本没有什么作业撕了丢了的事。
孩子为了躲避学习故意撒谎,也是厌学的一大征兆。面对孩子厌学的谎言,家长们可千万别不放在心上,因为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常常偷懒逃避作业,还会染上随口撒谎的坏习惯。
小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你以下几个建议:
1、给孩子制定一个规矩
这一点,是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做好的。所谓的规矩,是我们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给孩子制定的行为准则。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和孩子沟通,这很容易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经常被批评得毫无理由。
我们应该提前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而且,这个标准的把握,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举个例子:
9点钟上床睡觉,如果家里面很闹,那么这个标准可能就要适当的修改。
做作业不能乱动,如果孩子平时好动,可能你把它修改成20分钟不能动,可能会更好些。
2、每天尽量和孩子谈十分钟的话
所谓的谈话,是轻松的,愉快的聊天型。不是问学习,就是跟孩子贴心的交谈,这一点同样非常少的家庭在做。如果想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我建议尽量要保持这个习惯。
3、不要轻易地用物质奖励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听话,为了让孩子学习,过多的使用物质奖励。这有个非常不好的影响,就是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就是他的行为改变和物质是挂钩的。
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养成用行为来勒索父母的习惯。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早期的教育,不在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孩子能否逐渐适应自己独立承当一些自己的事情,在没有大人的协助下能否有自我负责的习惯。
这个问题,其实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因为父母已经习惯为了省去麻烦而包办过多。
我们在孩子低年级时,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那么到了3年级之后,就能够高效的吸收知识。这一点,也同样非常重要。
5、鼓励孩子探索,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为考试的缘故,很多家长非常看中标准答案。从我自己的角度,我是不大看中标准答案的。
孩子的思维的形成,一定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错的。
我们只有不断的鼓励孩子去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她们的思维才会不断的变好。
当你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一定会发现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通过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可以看出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并且需要进行疏导。孩子可能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社交障碍等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原因引起的。
作为小学生来说的不良心理表现首先就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厌学,这是对于不喜欢上学的小学生来说。
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就容易产生学习疲劳等心理问题,毕竟现在的学业和压力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那么大。
情感方面应该是易怒、妒忌、攀比等不良表现,主要因素大部分的小孩现在都是一个或者2个比较宠,所以容易形成这样的性格。
还有就是因为电子产品的普及,部分小学生会逃避,不喜欢社交等。
对某件事痴迷的心理,表现为沉迷游戏或电视的现象,这个大多数家庭都会头疼。
我也见过好的例子,这小孩儿对玩游戏感觉一般,主要是他父母一有空就和他出去旅行,见识特别广,在这里多说一句,不要给孩子随便报兴趣班,这也是个需要考究的事,许多家长不考虑实际情况,孩子在兴趣班里学的一般,还让他对学习更加厌烦,一无所成,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脑袋里就是一团浆糊,盲目的随大流或是与别人攀比,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际害人害己。
要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困扰。
家长也可以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孩子对家长的需求很大,对于孩子而言,陪伴非常重要,长时间的陪伴能够让孩子的心理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可适当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确定是否因抑郁、焦虑、强迫等负面情绪所致,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采取个体化心理疏导,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温馨、舒适、宽松的家庭环境。
多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都因内心自卑、缺乏自信心所致,家长教育孩子时,不可以一味训斥和打骂,消磨孩子的自信心,尽量采取说服教育,给孩子一些言语上的鼓励。对于性格敏感、内向的孩子,可通过肢体的动作给予安全感,如拥抱、抚摸等。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小学生沉迷手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小学的孩子本身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对于网络上的东西也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如果一味的沉迷手机,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小学生沉迷手机的危害有哪些
1、心理健康:长时间沉迷于虚拟世界,减少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的机会,导致社交技能下降、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提不起兴趣,性格孤僻。
2、学习成绩: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干扰小学生的学习,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
3、社交技能: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减少小学生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影响其社交技能的发展。
4、产生惰性:很多孩子遇到学习困难,不肯深入思考,直接在手机上搜寻答案,导致认知与思考能力减退,产生思维惰性。
小学生沉迷手机怎么引导
1、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制定合理的规则和限制,提供其他的娱乐活动,以及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中学生远离电子游戏的沉迷,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制定手机使用规则
父母不能“一刀切”完全禁止,而应当与孩子约法三章,明确手机使用规则。比如,规定好每天玩手机的具体时间和时长,守约有奖励,违规有惩罚。试着逐渐缩短玩手机的时间,让孩子先学后玩,玩手机前学习任务必须按时保质完成。孩子严格遵守手机使用规则,合理使用手机,才能真正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3、建立家庭规矩
家庭规矩是维持秩序和纪律的重要工具,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矩,明确规定游戏时间、家庭作业时间以及其他家务活动的时间。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家庭中的和谐氛围。
4、转移注意力
我们要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现实中另外的兴趣爱好,在孩子眼里,外面的世界充满神秘感,向往着各种新奇的事物,只要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多见识外面的新鲜事物,会发现孩子新的兴趣点在哪里,有了新的兴趣,孩子的注意力得到转移,手机自然就被孩子抛在脑后。
小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
1、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往
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往往不善交朋友,在交往中处于劣势。这样的孩子,他们的交往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而网络正好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他们需要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刺激、寻找精神寄托,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以及被尊重的需要。
2、兴趣爱好太少
我们在询问孩子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时,很多孩子的表现都是一脸懵。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家长也没有刻意的培养过他们的兴趣爱好,所以他们的放假时间的娱乐活动除了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就是出去疯跑。
小学是孩子的一个重要阶段,习惯的养成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一味的宠溺,他对习惯养成应该严格对兴趣培养,应该宽松,让孩子自己找到他适合的喜欢的东西。
小学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1、鼓励和表扬:小学生是比较容易受到鼓励和表扬的群体,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小学生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做出了进步,可以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2、游戏教育:小学生很喜欢玩游戏,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来教育他们。比如,通过玩语文游戏来学习汉字、阅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玩数学游戏来学习计算、数学公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玩科学实验游戏来学习科学知识等等。
3、知识传递:家长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等方式来传递知识,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体验式学习:小学生对于自己能够实际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家长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来让小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5、细心引导: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容易受到一些噪音干扰,家长可以通过细心引导,将知识点分解成小的步骤,逐步教导小学生。
小学生心理特点是什么
1、具有较强的荣誉感,渴望得到老师或其他权威人士的肯定。
2、具有较强的争胜心,勇于参与竞赛或竞争。
3、好奇心强,往往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不着边际的问题。
4、游移好动,坐不住,喜欢疯跑、疯玩。
5、感知觉有了一定的发展。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发展到精确地感知到事物的各部分。
6、注意水平不高,难以专注,仅对感兴趣的事物特别专注,而不感兴趣的事物特别厌倦。
7、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有意识记忆则占从属地位。
8、想象力丰富,常常异想天开。
9、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差。
10、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但自我控制能力。
11、情绪情感日趋稳定,比较单纯,但有时爱发脾气,易产生逆反心理。
小学生怎么培养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对知识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如体育运动、音乐、美术等,让孩子全面发展。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5、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7、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让他们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作息时间不规律,太磨蹭。很多孩子都是“重度拖延”患者,不管是起床、吃饭还是写作业,都习惯性磨蹭十几分钟!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在家必须教育孩子令行禁止,到起床写作的时间,就立刻马上去做,没有商量的余地!
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两意。很多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还要玩东西,这个摸一下,那个玩一下,写作业也就拖拖拉拉!这样的习惯是非常恶劣的,家长必须及时制止,不然孩子拖延起来就更严重!
以后上初中、高中在教室也会走神、不认证听讲,极大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习惯性给家长讲条件。孩子如果习惯性给家长讲条件,讨价还价,那一定是父母的错!父母太纵容孩子!父母一旦“习惯性”给于孩子奖励,那就容易让孩子养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例如:“作业8点写完,就让你看电视”……等等。
家长必须利用好奖励,不能把看电视、玩游戏当成孩子的奖励,就会让孩子觉得他有跟家长“谈判”的底牌!长久如此,就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面对小孩的坏毛病,首先要明确的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解决方法也会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通用的建议:
与孩子建立一个开放、平等的对话环境,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理解。通过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以及其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有时,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情感,或者是因为他们对某些事物感到不安或害怕。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感和需要,帮助他们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感受,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要明确告诉他们这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不可接受。同时,要为错误行为制定明确的后果,比如取消某种特权等。当然,对于良好行为,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出良好的行为模范,以身作则,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良好的行为准则。
copyright © 2015-2025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