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地貌有石窝、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城堡这五种,风蚀地貌是经过风沙流对土壤表面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形成的,是独特的自然景观。
风蚀地貌有哪些
1、石窝(风蚀壁龛)
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
成因:岩石受热不均破裂,风沙研磨形成。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轻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
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形成柱状。
3、雅丹(风蚀垄槽)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湖底,常因为地表干旱开裂,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变大变宽,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出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地貌类型称之为雅丹地貌。
雅丹不是发育在基岩上的,而是发育在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垄槽地貌组合。
4、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风蚀谷:偶有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冲沟再经过长期风蚀作用改造,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崎岖蜿蜒,宽窄不一,沿主要风向延伸,长达数十公里。
风蚀残丘: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后,风蚀谷扩宽,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成丘,称为风蚀残丘。
风蚀地貌有什么特点
1、石窝
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直径大多约20厘米,深为10——15厘米,有时群集,有时零星散布,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故又称石格窗。它是由于岩石表面经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吹蚀形成许多细小凹坑,又经风所携带的沙粒在凹坑内磨蚀形成。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2、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多发生在垂直节理发育的不很坚硬的岩石中,由于近地表的岩石基部受风蚀作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逐步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石。垂直节理发育岩性比较坚硬的岩石,在风蚀作用下形成孤立的柱状岩体,称为风蚀柱。
3、雅丹地形
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4、雅丹地形
土墩和洼地的排列方向明显地反映主风方向。土墩一般高1——10米,长20——100米,甚至更长;全由粉砂、细砂和砂质粘土互层组成,砂质粘土往往构成土墩顶面,向下风方向微倾。在中国罗布泊盐碱地北部的东、西两侧,粘土土墩的顶面是盐壳,呈白色,称为白龙堆。
5、城堡
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乌尔禾一带最为典型。
6、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它向主风向伸展。单纯由风蚀作用造成的洼地多为小而浅的碟形洼地;一些大型风蚀洼地都是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再经风蚀改造而成。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