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

2023-01-14 15:53 6015浏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

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赏析

“烂柯人”指的是晋人王质,“柯”指斧柄。“王质烂柯”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南朝梁任昉所著的《述异记》,后来明代的《列仙全传》上也有记载。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晋朝时期,有一个叫王质的人,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衢州)去打柴,途中看到了两个老人(一说两个小孩儿)正在溪边的大石头上下围棋,于是王质就将砍柴用的斧子放在了溪边的地上,驻足观看。

其中一个老人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个东西之后,竟然就不觉得饥饿了。他站在那观看棋局有一会儿了,老人就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这才起身打算拿着东西回去,可是当他准备拿斧子的时候,一看斧柄已经腐烂了,之前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了。

王质感到非常奇怪,他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了,这里没有人认得他,提起自己的事情,有几位老者说,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是王质在石室山打柴,误入了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故事因此也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刘禹锡引用这个典故,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到贬谪离开京城二十三年后,人世沧桑巨变给他带来了恍若隔世的感觉。接下来两句,刘禹锡又写道,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改之前低沉伤感的基调,显出他慷慨激昂的气概。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王质烂柯”这个典故本来是指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意思,后来被逐渐演变成“围棋”的代称,应用十分广泛,从那时起,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故事都以烂柯指代,如《烂柯谱》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