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小孔足够小时,光通过小孔直线传播后再汇聚成光源的像,实际上这个像是实像,它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但小孔太大时,由于通过小孔的光线无法汇聚,所以无法成像。
小孔成像的定义
小孔成像是一种光学现象,指在发光物体和像屏之间放一个小孔屏,在小孔屏上开一个很小的孔,就可以在像屏上看到发光物体的倒立的实像,由墨翟最早在《墨经》中记载,并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小孔成像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1、小孔的线度要远大于光的波长。当小孔很小时,像变得模糊不清,这时由于光出现了衍射现象。当小孔的线度小到与光的波长可比拟时,通过小孔的光将不再直线前进,而是要发生衍射,这就超出了小孔成像的范畴;
2、小孔的线度要远小于物体的几何尺寸。当小孔太大时,光斑重叠变得非常明显,像已经变得完全失真,这时在光屏上呈现的是小孔周围挡光部分的影子;
3、小孔成像要有光屏存在。只有利用像斑在光屏上的漫反射,我们才能看到物体成的像。
小孔成像是谁发现的
小孔成像是墨子发现的,《墨经·经说下》中留有这样一段记载:“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对小孔成像有了第一次的描述。
火在长时期里一直是人们唯一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后来人们创造了油灯、蜡烛,还是离不开火,一直到近代光源的发明才取代了火。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光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了沿着密林树叶间隙射到地面的光线形成射线状的光束,从小窗中进入屋里的日光也是这样。大量的观察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证明光的这一性质,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翟和他的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
墨子的个人简介
墨子,生卒年不详,姓墨名翟,战国时期至唐宋年间皆持此论,自元代开始有争议。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又说宋国人或楚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出身平民(有说其为贵族之后),精通手工技艺。他早年多在鲁国生活,深受儒家学说影响,但后来厌倦儒家烦琐的礼制,创建了墨家学派。他曾到齐、宋、卫、楚等国游历,宣扬自己的学说,游说大国不要攻击小国,有“止楚攻宋”、“止齐伐鲁”、“止鲁阳文君攻郑”等事迹。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