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

2024-03-13 17:01 282浏览

“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意为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的学习!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

不患寡而患不均【bù huàn guǎ ér huàn bù jūn】:患:忧虑;寡:少;而:连词,在这里表示转折关系;均:均匀,平均。历史上在物质利益面前形成的一种民众心态,其核心是平均主义。不怕得到的少,而是怕分得不均匀。指不计较物质利益的多少,而计较在分配方面的不均匀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原文及解释

【原文】: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解释】:

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赏析解读】: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句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武力手段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文化和教育思想。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紧密关联。

《论语》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论语》的语言精炼,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