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造纸术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造纸术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2023-05-31 11:36 3885浏览

造纸术是世界文化遗产!

造纸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所获得的主要成就

主管皇宫制造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

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

晚蔡伦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品牌”。

蔡侯纸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

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有着“四大发明”之一的称号

首先是因为纸可以更好地保存知识。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知识。知识只有一代代传下去,才能不断进步。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类试过各种方法来保存和传承知识。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只能靠口口相传,把自己族群的文化保存下去。文字出现后,文化的载体有了更多选择。比如苏美尔人所创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中国的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此外,石头也是保存文化的载体之一,如著名的 《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中国人也有树碑或在崖壁刻字和图案的传统。

但是这些载体都不方便。所以那时文化的记录和解释权只掌握在少数巫师或部落首领的手上,普通人是无缘接触的。即使后来中国人使用竹简木简来记录,能记录的东西仍然有限。

一本书就要用到几十卷竹简。所以古代人说的“学富五车”,其实可能只有五本书,因为一本书就要五部车来装。

其次纸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纸普及之后,人类的知识通过书本的形式方便地携带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传播。比如唐玄奘到天竺取经,如果这些经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石头上,恐怕把白龙马都压扁也未必能取回一部完整的经书。

最后纸促进了社会流动。在纸普及之前,文化只是特权阶层才能掌握。这就相当于垄断了知识。而在任何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都是适用的。因此,垄断知识的阶层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统治人民,而下层人民根本没有上升的通道。

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普及之后,下层阶层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知识,从而通过掌握知识挤身社会上层。

特别是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之后,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实现阶层流动,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造纸术的改良促进了知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