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出自愚公移山的成语

出自愚公移山的成语

2023-12-28 15:22 737浏览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出自愚公移山的成语

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叩石垦壤:叩:敲打;垦:开垦。敲石挖土。指破土动工。

固不可彻:比喻一个人非常固执,无法说服。

愚公移山的出处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恒心和毅力。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畲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龄,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首先是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

其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三是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四是团结奋斗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现实事例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

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仅凭简单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削平1250个山头、打通211个隧道,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把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大地。

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钉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

这一战,就是10年。1969年7月,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工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从此,林州地图上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