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023-01-15 10:53 748浏览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是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一切都显得近了,深远的感觉似乎不存在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绿色能给人以安定舒适之感,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一碧千里”、“叫人舒服”。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这既描写了大草原的幽雅环境这种客观存在,又抒发了自己对这种幽雅环境的主观感受。但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往往是不一致的。而连接分句不表示顺承而表示转折。一碧千里是说大草原深远的客观存在,并不茫茫是说近在眼前的感受,两者意思相悖用而表示转折最恰当。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意思是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出处

出自于老舍的《草原》,《草原》文章出自于《内蒙风光》。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草原的写作背景

草原的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草原的名家点评

兰州大学教授吴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写罢林海,很自然地转入草原。有别于《林海》突出的是兴国安邦的现实意义,《草原》则畅谈蒙汉民族的兄弟情,但这里同样没有任何说教。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卜师霞《从语言规律到文学形象-以老舍〈草原〉的景色描写为例》:《草原》第一段景色描写共二百余字,却生动地反映了老舍在语言结构、字词运用、写作手法上的高超技巧,体现了语言规律在文学形象表达中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谈谈对老舍〈草原〉的阅读理解》:由于作者是作为一个陌生者第一次进入草原的,所以在写作中,有意把生活中得来的真切感受,以一种冲突方式来设计表达的策略,从而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