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怎么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怎么背

2023-02-04 14:22 820浏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诵方法:弄清全文的翻译,运用联想,按照一定顺序:从高到低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手法

1、修辞手法:拟人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2、修辞手法:比喻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冷似铁”为比喻修辞

3、修辞手法:摹色修辞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其中“墨”为“黑”的摹色修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语言特点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分析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点明八月这台风季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在八月,在“秋高”后缀以“风怒号”,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不但风速很快,而且风势极猛,风力极大。

接着诗人予以铺展,从四个方面具体表现风力之猛:

首先,卷起屋上三重茅草,厚厚的茅草都被卷起,从“三重茅草”被卷起来突出风力大;接着是卷起的茅草飞渡到江边,从距离角度突出风力大;再接着是茅草被风刮得高高的,有的挂在林梢,从高度来突出风力大;最后是说有些茅草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从风的旋动来突出风力大。这样铺展开来,不但突出了风大,而且步步加深,突出了风愈大。这样,就更加表现出屋破之惨。

诗人接着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意思是说,南村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乱草,争着拾回茅草。诗人大声制止也无效,孩子们身子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我们看到年老体弱的诗人,在呼啸的狂风之中,一面抢着去抓那些稍迟即逝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动敏捷的拾草小孩。年老力衰,行动迟缓,风声尖厉,他声音嘶哑,更加显得诗人的心急如焚。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画面中,诗中虽然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了诗人处在贫穷与困难之中,茅屋本来是朋友帮助下修建起来的。

而今有这样被风吹破了,不但表现了诗人珍惜友人的情感,也表现出家贫的现状,可以说,诗人没有本质上的诬蔑群童“为盗贼”的想法。同时,诗人这样写,就为后面表现诗人的情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心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生活环境的艰辛和个人情感上的痛苦,从而推己及人,感慨天下之大,希望能有万间广厦为寒门学士遮风挡雨,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与宽广胸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安定且美好生活的向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