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民不聊生的意思是什么

民不聊生的意思是什么

2023-03-07 16:57 391浏览

民不聊生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秦策四》。

民不聊生的意思是什么

“民不聊生”本义指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形容生活极端困苦。聊:依靠,依赖。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分句,也作定语、补语。出处是《战国策·秦策四》: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革泽,头路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旌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民不聊生的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残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纷纷举起反抗的义旗,其中,以陈胜、吴广率领的大泽乡农民起义军规模最大。他们打下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很多人都来投靠他们。

有两个义士也前来投奔,一个叫张耳,一个叫陈馀,两人都是大梁人,住得相距不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陈馀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特别喜欢到处游玩,曾经到过赵国很多地方,对赵国也非常熟悉。

这时,河南各郡县的百姓因不堪忍受秦朝的苛捐杂税,纷纷杀掉当地官吏,响应陈胜起义。于是,陈胜派吴广为假王,监督诸将,西攻荥阳。吴广出征后,张耳、陈馀因为得不到陈胜的重用,也想乘此请战,离开陈县。在经过一番谋划之后,陈馀向陈胜献计说:“大王举兵攻打梁楚,志在西讨暴秦,入关建立千秋基业。

所以,秦军大多集中在这两地,他们对河北一时难以顾及,我们若突发奇兵攻占赵国,肯定可以一举成功。微臣曾经在赵国住过,熟悉河北地势,并且也结交过一些豪杰,现在愿意领兵请战,出奇兵攻占赵国,既可以牵制秦军,又可以安定赵地人民,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陈胜听了之后,也觉得这是好计策,但因为陈馀是新来归附的,所以还不是很放心,就派遣老部下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分别担任左右校尉,带领精兵三千,直扑赵地。张耳、陈馀因为心中另有打算,也不在乎官职大小,就和武臣一起往北开拔。

这支部队从白马津(今滑县北)渡过黄河北上,打了很多胜仗,沿途民众纷纷响应,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连续攻下赵地十多座城池。他们一路上安民护城,很得老百姓拥护,沿路的老百姓一听说是他们来了就纷纷出来迎接。武臣等人借机向老百姓做宣传,揭露秦朝的残暴统治,号召百姓参加义军造反。

他们宣传说:“秦朝实行残暴的统治已经整整十年,我们百姓受的苦已经够多了。他们连年摊派苦役,强征戍卒,残害百姓,弄得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义军的号召打动了许多贫苦百姓,他们群情激愤,都觉得加入义军反抗暴秦才是自己的出路,所以义军的队伍很快就壮大到了几万人。

赵地的秦朝官员见武臣农民军声势浩大,不敢抵抗,纷纷望风而降,武臣很快就引军进驻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武臣进驻邯郸之后,经张耳、陈馀劝说,于公元前209年8月自立为赵王。

民不聊生的近义词

1、火热水深:见“水深火热”,比喻生活境况极其艰难困苦。也作“火热水深”。

2、生灵涂炭:生灵:指老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处境困苦。百姓陷入泥沼,坠入火坑。形容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境地之中。也作“生民涂炭”。

3、哀鸿遍野:比喻到处是背井离乡、呻吟呼叫的灾民。

4、水深火热:比喻生活境况极其艰难困苦。也作“火热水深”。

5、民生凋敝:民生:人民的生计。凋敝:破落,衰败。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困。

民不聊生的反义词

1、丰衣足食:穿的丰富,吃的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2、饱食暖衣:吃得饱穿得暖。

3、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4、民康物阜:康:安乐。阜:多,丰盛。百姓安乐,物产丰盛。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也作“民安物阜”。

5、安生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