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肃宗寿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息事宁人的息是什么意思
息事宁人: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消除事端,使人们平安相处。
息事宁人的近义词
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态度冷静。出自宋·吕本中《官箴》:“又如监君郡守严刻过当者;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使之相从而后已。”
排难解纷:为别人解除危险或困难,调解纠纷。现在也指调解双方的争执。出自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夫国有诸侯之事;而能端委来带;与宾客言;以排难解纷;徇国家之急。”
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出自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善罢甘休:善:好好地,引申为轻易。罢:停止。甘:情愿,乐意。休:了结。指心甘情愿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也作“善罢干休”。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奶奶就是让着他;他见奶奶比他标致;又比他得人心儿;他就善罢干休了?”
息事宁人的反义词
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使事态扩大(多含贬义)。出自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耳。”
无理取闹:毫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故意捣乱。出自唐·韩愈《答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播弄是非:挑拨是非。是非:纠纷,口舌。出自《两晋演义》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处心积虑,徐图报复。”
无风起浪:没有风却起了波浪。比喻无缘无故地生出事端或是非。也作“无风作浪”。出自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洋澜左蠡,无风浪起。”
息事宁人成语故事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在历史上很有作为,尤以宽厚著称。“息事宁人”这个成语出自汉章帝在都城洛阳发布的一道诏书,从中即可看出他的施政风格。
刘炟生于公元58年,是汉明帝的第五子,从小为人宽容,喜好儒术,深受父皇器重。公元75年,汉明帝病逝,19岁的刘炟继承大统。刚刚登上皇位,他就大赦天下,采取种种措施抚恤百姓,对鳏寡孤独、身患重病、家境贫寒的人全部发给粮食,每人可得粟米三斛。
当时国内疫情不断,在兖州、豫州、徐州和京师洛阳还发生了大旱。汉章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下诏免除了这些地方的田租赋税,从国库中拨出大批谷物赈济贫民,并命令各地官员深入民间,全面核查贫弱百姓数量,进行抚恤,不使一人遗漏。
随后,他还带着精干人员,轻车简从,前往偃师等地巡查农业状况,途中尽量避免烦扰地方,让大家把精力和财力全部用在发展生产上。
当政期间,汉章帝大行宽厚之政。以往,若有人犯了谋逆等大罪,不仅当事人要受到残酷惩处,其父族、母族、妻族的大批亲属也要受株连。汉章帝则不这样,他废除了法律中大量的严苛条文,禁用大狱酷刑,一人犯罪,禁止牵涉其三族。同时,他还对天下所有的囚犯减罪一等,使他们可以通过戍边、捐物捐钱等来赎罪。
有一年,孔子第十九代孙孔僖到京师太学学习,和同学崔驷读《春秋》时,不由结合吴越相争的历史,讨论起了汉武帝的一些得失。没想到,他们隔壁的同学梁郁闻听后,竟将此事上报官府,状告二人“诽谤先帝,刺激当世”。很快,崔驷被逮捕审讯。
孔僖感觉大祸临头,迅速上书汉章帝,说明事情来由。宽厚大度的汉章帝没再追究,还拜孔僖为兰台令史,让其主管国家图书典籍保管和整理工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天,为壮大人口,促进国家兴盛,汉章帝又颁布诏令,对国内所有的怀孕妇女,每人赐给胎养谷三斛。同时,他还告诫大臣,春天正是万物萌芽、繁衍生息的季节,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顺应天时。对那些违法之人,只要其罪不到必须诛死的程度,不要过分追究,要尽量息事宁人,以敬奉天气。
汉章帝时期,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宁兴盛。他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重新称藩于汉。于是,人们将他与汉明帝统治的时期共称为“明章盛世”。
息事宁人造句
1、周某到案后交代,之所以能多次得逞,恰恰是利用了小饭馆息事宁人、不想招惹是非的心理。
2、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来解决冲突。
3、我家里时时有些小矛盾,妈妈常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可以息事宁人。
4、对于原则问题,我们绝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5、他越希望息事宁人,对方就越不肯善罢甘休,彷佛吃定了他似的。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