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2023-03-24 16:52 12600浏览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吕蒙。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吕蒙,故事出自于三国志。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所讲述的意思是书本从来不会离手,并且非常的勤奋好学。经常用于比喻一些爱读书的人群。其实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喜欢读书,认为学海无涯。

并且多读书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尤其是在学习知识之后,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同时也能够使家庭更加幸福。

手不释卷的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他年轻时,因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然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一些史书、兵书,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以担当重任。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做一个读书人,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我在掌权前后都读了不少的书,感觉从中得到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你本来就是个聪明人,更应该多读点书。“

吕蒙问:”可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一些见解就连当时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

手不释卷的成语运用

一、成文用法

”手不释卷“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比喻勤奋好学。

二、运用示例

1、清·王晫《今世说·德行》:”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2、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八回》:”他本是手不释卷的人,到了此时,甚觉无聊得很。“

和手不释卷类似的表示学习的成语

第一,凿壁偷光。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时的匡衡十分好学,但是由于家境贫困,晚上的时候买不起烛光,于是只能在墙上偷偷的凿了一个小洞,用从洞中偷过来的邻居家的光继续读书;

第二,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和锥刺股是两个故事。头悬梁指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孙敬的读书人,他热爱读书,勤奋又不怕吃苦,经常读书到深夜,为了防止瞌睡影响读书,他就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头发上,另一头系在房梁上。只要他一打盹绳子就会拉动他的头发,而醒过来。

锥刺股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有个人叫苏秦,他年轻时发奋读书,在疲倦时用锥子刺大腿,从而让自己保持清醒,进而继续读书。

手不释卷的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衍生典故: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笃志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