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023-08-01 14:17 413浏览

题破山寺后禅院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译文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到这古老寺院,太阳刚刚升起,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有那敲钟击磬的声音还回荡在耳边。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这首诗流传的版本较多,如: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俱,一作“皆”,又作“都”;惟闻,一作“惟余”,又作“但余”。尽管如此,但对理解诗的意境没有影响。

全诗描写了破山寺的清晨,却要突出一个“静”字,静就是清净,就是清净心。《中阿含经》曰:“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胜鬘宝窟》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诗人在此借题咏寺庙禅院,来抒发自己欲去离世俗的隐逸情怀。

首联描写诗人在大清早就登上破山,进入佛寺寻访后禅院,这时初升的阳光已照射到丛林之上。这里用“清晨”来表达诗人对佛门的向往。佛家把僧众聚集的地方称“丛林”,而这里诗人用“高林”则是表达对禅院的赞颂。此联抒发了诗人欲摆脱世俗,退身归隐的志向。

颔联描写诗人沿着竹林里幽静的羊肠小道,走到一处幽静之地,这就是禅院所在,远远望去,禅房深藏在繁盛的花木从中隐隐而现。佛家提倡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这里用“幽”“深”来突出幽静、清净,因为禅院是修行之所,是要清净的。此联历来受人称赞,欧阳修曾赞叹曰:“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颈联描写诗人抬头望见鸟儿愉悦地飞翔,低头看见潭水中的倒影而顷刻心无杂念。此联对仗工整,互文见义,人和鸟都是有“性”的,人也会被“山光”所“悦”。这里说佛家禅理可以涤除世俗杂念,净化人的心灵。佛门就是空门,“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最高境界。只有排除杂念才能空,才能入禅定。

尾联描写诗人的听觉感受。“钟磬音”虽然打破了全诗的静,但用在此处更能衬托出静。前三联都是描写所见,最后一联突然转到所闻,这里虽然描写的是听到的,其实是诗人心中的感受。闭上眼睛,排除杂念,入了禅定,周围的一切都归于空寂。

所谓“钟磬音”,可能是寺中传来,更可能是诗人心念所起的佛门天籁之音。《历代诗话》曰:“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