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夜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夜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23-08-09 11:00 941浏览

外在环境的凄冷与诗人当时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凄凉相互呼应,诗人其实是借夜雪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表达了诗人谪居江州、夜深难寐的凄冷心情。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夜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先,夜雪让诗人感受到寂静与孤独。夜晚的雪花飘落,没有喧嚣,没有繁杂,只有寂静的夜空和清冷的风。诗人独自品味这种孤独的氛围,用文字描绘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在这首诗中,白居易用夜雪的寂静和孤独来表达离别的深情与忧伤。

其次,夜雪也让诗人感受到清冷和哀愁。飘落的雪花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凄凉,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种清冷和哀愁,将个人的情感与生命的哲理相融合。

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这首诗中,杨万里用夜雪的清冷和哀愁来表达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最后,夜雪还让诗人感受到诗意和美感。在夜晚的雪花中,诗人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神奇,用诗歌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李白用夜雪的美感和诗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夜雪表达了诗人的多种感情:寂静与孤独、清冷和哀愁、诗意和美感。通过对夜雪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世界的感悟。这些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理解生命和世界的窗口。在欣赏这些诗歌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夜雪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夜雪赏析

诗的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

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