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答谢中书书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谢中书书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9-19 09:59 623浏览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答谢中书书》一文美在三个方面:

一、意境美

本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来表现江南的山水之美。

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写山水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用平视、远望的视角极目远眺,仅用十六个字表现出色彩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十六个字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从清晨到黄昏,从猿猴、飞鸟到水中的鱼,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充分欣赏到美景,体会到作者对如画山水的赞美之情。

二、结构美

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名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文中写景部分先写四季之景,再写晨昏之景。写四季之景,用仰视、俯察、平视尽现山之高、水至清、色彩之丰富;写朝暮之景,调动视觉、听觉两种感官表现了山中充满生机活力的热闹气氛。

最后,以感叹句总结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鲜明、突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喜悦之情和淡泊名利的情怀显然可见

三、语言美

简洁是文章语言的基础,又是文章语言的最高境界。这篇山水小品言简意赅,以四言为主,配以长句收尾,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全文只用68字,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黄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兼备,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可谓是:字字紧要,字字玑珠。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谁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

陶弘景人物生平: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

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

答谢中书书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