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殿试及第者称为什么

殿试及第者称为什么

2023-08-02 11:07 636浏览

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称为“状元”。

古代科举殿试录取多少人

朝代不同,科举殿试录取人数不同,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十至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百至三百人,甚至五百至六百人。明清时期录取进士,每次一百至四百人。所以说,各个朝代不一样,一般是100多至300多。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设科举进士科,以选贤能。到了元朝以后,惟存进士一科,遂成为科举功名的最高等级。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殿试由谁亲自主持

殿试由皇帝主持,是科举时代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皇帝一般不会参加会试的,殿试的话一般要看皇帝的心情,比较负责的皇帝会自己出卷,然后亲自参加监考,一般会在主殿上进行。三甲也是皇帝点的,要是会试的话,只是选拔进士,殿试才是定名次的,也就是皇帝亲自出题,然后定名次。

扩展资料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会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