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想来大家都无比的熟悉,甚至还能背上几句,但是要问作者是谁?大家估计一时间很难答上来。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轼。
全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端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站起身舞蹈一番,欣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月儿不停地游走,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问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人间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纵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来历史
时间: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地点:密州(山东诸城)。
这一年,苏轼40岁,已逢不惑之年。
由于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新政,1071年,35岁的他主动请辞京官,外放到杭州做通判。
杭州三年,任期已满。为了能和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他再次请求朝廷把自己调到弟弟工作的齐州(济南)附近的地方工作。
1074年,他终于来到密州做太守。密州距离齐州只有四、五百里的距离。
可是,来密州也有两年了,苏轼和弟弟一家还是没有机会谋上一面。
又是一年中秋节,这天苏轼通宵畅饮,大醉酩酊。他想到了壮志难酬的自己,想到了魂牵梦绕的国家,想到了近在齐州做官却已经七年不能相见的弟弟苏辙。
乘着酒兴,苏轼作下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赏析
词的上阕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跌宕起伏多彩。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退”与“进”、“仕”与“隐”之间的选择上显露出徘徊困惑的心态。“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作者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作者追求执着的人生和热爱人间的感情。
词的下阕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思,表现作者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由侧重写天上转到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借月光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这是作者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更高的思想境界。
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中秋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深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