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纸上谈兵是寓言故事吗

纸上谈兵是寓言故事吗

2023-05-24 18:24 492浏览

纸上谈兵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是寓言故事吗

不是,纸上谈兵是汉语成语。

纸上谈兵的故事

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战争——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在这场战争中,赵国被秦国打败,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为什么赵国会如此惨败呢?这就得从赵军的指挥官赵括说起了。

赵括是将门之后,他的父亲赵奢为赵国屡建战功。赵括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看兵书,谈起用兵之道时更是滔滔不绝,和父亲辩论起兵法,甚至可以让他的父亲无言以对。

渐渐地,赵括在赵国名气高涨,人们都说将门出虎子,而他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天下无敌,但是他的父亲却认为赵括对军事是夸夸其谈,名不副实。赵奢临终前对赵括的母亲说:“儿子只懂兵书,没有实战经验,如果他为国家带兵打仗,赵国必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对赵国发动战争,赵国先派出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迎战。廉颇针对战况制定了防御性的军事战略,赵军收缩防御,在长平关坚守城池,保存实力以求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果然,秦军久攻赵军不下,粮草消耗殆尽,快要支撑不下去了。

秦军看出,要想击败赵军,必须迫使赵国换掉廉颇。秦军听说赵括这个人虽熟读兵书,但从未经历战场,只懂得纸上谈兵,如果赵括来接替廉颇,赵军必败。于是,秦军派遣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不堪一击,秦军现在最怕的就是赵国大将赵括”,而此时,赵王也对廉颇不能尽早结束战争心有不满,他听信流言,不听劝阻,把廉颇免职,委任赵括为大将军。

赵括就任后,更改了廉颇制定的作战方略,改防守为进攻,并且临阵换将,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犯了兵家大忌。赵括按照兵书上的方法,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主动出击,秦军抓住机会,佯装败走,边打边撤引诱赵军孤军深入。

赵括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胜利在望。哪想到秦军半路伏兵,对赵军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将赵军一分为二,首尾不能相顾,接着秦军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短缺,军心开始涣散。

赵括指挥赵军猛烈突围都以失败告终,而他所熟悉的那些军事理论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也全部失效,最终他也死在秦军的乱箭之下,而赵军其余的兵将被秦军赶入长平关的一个峡谷中,都被杀害,四十万的赵军就这样全军覆没。

后人把赵括说起打仗来头头是道、真带兵打仗却一败涂地归纳成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不能空谈理论,更要想办法去实现。

纸上谈兵的道理

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专家不如专业。赵括先生是理论派的专家,因此他掌兵御敌的能力,远不如实战派的专业人士廉颇将军,这才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

老实说,赵国“长平之败”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赵括。要为赵国“长平之败”负主要责任的是赵国国主。由于赵国国主不懂军事,外行指挥内行,所以才会有临阵换将的愚蠢行为。

赵国之所以败于秦国,表面上是赵国决策者的决策失误所致,实际上则是秦国的制度优于赵国的制度。

1、秦国在国主选拔制度上优于赵国,其结果就是秦国从没有出现过昏君。

2、秦国在国家层面的决策上,从来都很谨慎。秦国有完备议事制度,秦王也谨遵制度,一般不会未经朝臣们讨论,就独断专行。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一国兴亡处决于其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并不处决于专家与专业人士。制度不好就选不对人,选不对人,也就处理不好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

纸上谈兵的造句

1、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2、学习上光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3、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4、今天我们就先来纸上谈兵,利用地图来摹拟战况。

5、对于我们的学心计划不能纸上谈兵,要实是求事,这样才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