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端午节吃粽子还有什么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还有什么风俗

2023-06-02 09:51 440浏览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还有:赛龙舟、系五色线、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佩戴香囊、挂钟馗像等风俗。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还可以起到驱虫、清洁环境的作用。

起源于汉代的五彩绳,是用青、白、红、黑、黄等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系在手臂上可保平安健康;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而填充了藿香、吴茱萸、肉桂、砂仁、冰片、樟脑等中草药的香囊,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钟馗画像的习俗,往往具有祈福纳财、驱疾祛疫、护佑家宅的寓意。端午佳节将至,版画大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杨锋教授,倾情创作了钟馗题材的版画,希望以此表达坚定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天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古老星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7个星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代表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天(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

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

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为大吉大利之象。

古越人以龙作为部族保护神,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

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