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2023-02-28 16:37 602浏览

格物致知(拼音:géwù-zhì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推究。致:求得。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成语用法: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格物致知的成语出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成语故事

在家守丧的一天,王守仁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他内心一亮:前者娄谅说“圣人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今者看到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就试试看能不能“格”出来。

王阳明想到后院有竹子,不如“恰同学少年,你我同去格竹”,于是邀人同往。一位姓钱的同学表示欣然同意。“格竹”开始。两人在竹子前面,一天到晚盯着不放,目不转睛。

格物,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有什么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之后再穷究哲学层面的“理”,譬如竹子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岁寒三友”之一,君子的代表。按照这种学习方法,时间一长,不成大师最起码也是个学者。

王阳明与钱同学两人异想天开地“格竹”,在他人看来,他们两个这就是在扯淡。可是人类的文明,很多都是在看似荒诞的事物中产生的,人类的进步正是由很多古怪、闲扯淡的人推动。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格”了三天,钱同学撑不住了,主动退出。

王阳明选择了坚持,他独自“格竹”,结果七天后,大病一场。王阳明感叹道:“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格物致知的成语寓意

政德启示: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一般启示:“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

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格物致知的运用示例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

近代·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近代·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中国从前讲修身,推行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是很精密的知识。“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八章:”这些人颇精于格物致知之学,善造火器,称为西学。“

现代·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