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2023-03-15 16:48 570浏览

有教无类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类:种类。教:教育。紧缩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出处是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成语典故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注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等基础知识。

然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

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有潜力有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民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三千弟子则是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有教无类的近义词

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等看待,不分厚薄。出处是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区别

1、有教无类指教育的普遍性,因材施教指教育的独特性。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因材施教是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

2、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方法。有教无类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可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