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

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

2024-02-22 14:51 503浏览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这是孔子在教育上的主张之一。“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他主张,对受教育的人要一律看待,一样要求,不能有偏有向;还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旧的,掌握新的。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说:“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刚退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又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吗?”

孔子以无可置疑的语气回答说:“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孔子:“先生,刚才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为什么完全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情谦恭,办事犹豫不决,因此我鼓励他临事果断,敢做敢为。子路为人逞强好胜,办事不够周全,所以我就让他遇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的意义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通过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利于使教育更加公平、包容。无论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都应该得到适宜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