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范蠡为什么叫陶朱公

范蠡为什么叫陶朱公

2024-03-07 15:29 176浏览

根据史记的记载,范蠡辅助越国勾践灭吴国后,弃官经商,先来到齐国,后来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后葬于此地。

范蠡为什么叫陶朱公

范蠡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灭了吴国后,范蠡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的为人,于是就决定离开越国。在一个夜晚,他带着家眷离开了祖国,来到了齐国。

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就这样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成了一个大富翁。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他做了一阵,感到还是没兴趣。一天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感叹道:“我做官做到了相国,挣钱挣到了成千上万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我的一切都达到了顶点,对我来说并不是好事。”于是就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自称“陶朱公”,就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人们传说他的财富足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收入,即所谓的“富可敌国”。后来,人们常以陶朱公来表示富翁。

范蠡的简介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卧薪尝胆》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道理

成语卧薪尝胆讲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励精图治,每日睡在薪草上,尝苦胆,最终打败吴国的故事。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原意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后多用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故事告诉我们: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一时的失败并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做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终能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