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

2023-06-01 18:23 2149浏览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是:每次建设工程量小,建造成本低。除去李冰劈开宝瓶口的工程量较为巨大外,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的工程量并不算太大,且取材方便,用的石头就是河道内冲积下来的卵石加上周边出产的竹木。在当时完全是人工作业的情况,重建一次数月时间就够了。

在顺应河流的自然天性的条件下,对整个工程,包括整个灌区有着精细系统的设计,比如前文介绍的调水调沙的数量计算和调配方式,十分精妙,若得天成。

适应河道的天然形态,没有破坏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和生态环境。都江堰为无坝引水设计,不影响河水中鱼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背景

岷江从龙门山和邛崃山之间的峡口冲出山区,裹挟着沙土碎石。在进入成都平原后,岷江流速陡降,大量泥沙淤积,这导致在雨季时江水泛滥,成都平原变成一片泽国。冲出峡口的岷江,刚好撞上玉垒山,于是只能被迫向南,这造成了岷江与成都间隔50公里,又导致了旱季时岷江的水位低,不能灌溉成都平原,带来旱灾。

而且,岷江的河床却比成都平原高了273米,是名副其实的悬江。虽然黄河的开封段也是悬河,但是并没有这么大的落差。这就意味着,在丰水期岷江的水以绝对高度优势灌入成都平原,加重洪涝灾情。

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主张下,秦惠王伐蜀,并很快拿下,在蜀国设立蜀郡。但是当时的成都平原环境和生存条件这么恶劣,它并不能帮助秦国统一天下。所以,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出了水利专家李冰担任蜀郡太守。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秦蜀守李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275年。由于孕育了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持续发展,都江堰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辉范例。

都江堰渠首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取水枢纽,坐落于成都扇形冲击平原顶端,既扼守着岷江出山口的水势,又控灌渠首以东广大灌区,位置关键、选址精妙。

渠首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各类附属工程组成,三大工程首尾呼应、联合运行,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等诸多问题,为都江堰灌区兴水之利、避水之害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代都江堰治水者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探寻都江堰的最佳布局和工程构造,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等堰工技术和岁修制度。

总结出“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治水原则和治水理念,孕育出极具魅力、内涵丰富的都江堰水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都江堰迎来了飞跃发展,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

灌溉面积由286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076万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38县(市、区),供水功能发展到生活、生产及生态供水的全方位服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游的紫坪铺水库及成都市应急水源工程等的先后建成,都江堰渠首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调度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灌区水利工程标准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