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作者简介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汉宣帝时,授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对宦官弘恭、石显,坐罪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出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建平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
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我们的启示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造句
1、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与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3、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有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么?好徒儿下来吧!
5、打定了主意,从暗坑中一跃而出,直接奔向了刚才打斗的地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6、赵阳心中紧张略减,看着由远及近的红光中逐渐出现了一个*柔俊朗的男子,暗自思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7、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树上一跃而下,天辰横剑而走,缓步接近那淬心草所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哪里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