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醉翁亭记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醉翁亭记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024-12-04 17:23 1293浏览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爱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文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

醉翁亭记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山水之乐。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2、宴酣之乐。

文章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3、乐人之乐。

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醉翁亭记的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在滁州城周边的都是山峰。在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连绵起伏,树林和山谷显得格外秀美。远远望去,眼前那树木茂盛而又幽深秀美的山峰,便是琅琊山了。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远,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有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下的地方,便是酿泉了。

山势曲折绵延,路径回环之处有一个四角翘起,像大鸟张开翅膀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这便是醉翁亭了。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居住在这座山里的智仙和尚了。

给这个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正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这亭子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有醉意了,当时他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上了。而欣赏山水的乐趣,心里都能感受得到,就又把它全都寄托在酒里了。

若是在早晨日出的时候,林间的雾气就会自然散开,云烟归去时,山岩洞穴就显得昏暗朦胧了,像这种阴暗与明亮交替变化的现象,就是山间早晨和傍晚的景象了。遍地的野花开放,散发着清幽的香气,秀美的树木繁茂成荫,天高气爽而又霜色晶莹,因水位低落而显露出各异的石头,这就是山间四季变化的景色了。早晨出去,傍晚归来,所见四季的景色各有不同,这其中的乐趣,自然也就没有穷尽了。

醉翁亭记的中心思想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坚决维护范仲淹的改革措施,直言敢谏,被政敌诬陷,贬为滁州(今安微滁县)知州。在滁州期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表现他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记》表现了欧阳修在这一时期中,思想上反抗环境的压力以及对生活和理想的求索。当政治斗争失败之后,他被排斥到荒僻的滁州,孤独的痛苦,内心愤激的冲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欧阳修处于一种苦闷而又激动的思想境界,《醉翁亭记》就是以自放于山水之乐的闲逸情操,来掩饰他的被压抑的沉郁的心情。这一点,我们从他后来离开滁州时为沈遵所写的《醉翁吟》词中可以领会一二。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谁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