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  >  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的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的介绍

2023-06-01 15:53 4580浏览

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的介绍: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三大主体工程,宝瓶口是玉垒山下虎头岩上人工开凿的一小段河道,因它的功能类似于瓶口控制水量的作用,故名宝瓶口,它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为了在山体上打通这样一条河道,传说当年工匠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先用火烧山体,再把冰冷的江水浇在山体上,一冷一热,山体崩裂,利用了热胀冷缩原理,开凿起来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宝瓶口打通后,使得一座小山丘,与其母体分离,山丘故名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个主体工程,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洪水期,内江水位升高,一旦高过飞沙堰,洪水就泄洪流入外江,再加上宝瓶口仅长40米,底宽17米,这样窄小的设计,能对水流起到约束控制的作用,多的水都通过飞沙堰流走了,以此达到了防洪的作用。

内江水流出宝瓶口后,开始分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十六,以此类推,在成都平原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就这样灌溉了成都平原一千余万亩农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地处青城山下,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完美的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千百年来滋润养育了这一方人民,所以,都江堰和青城山一起,是我们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事件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

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

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