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浙江鲁镇魏庄人。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着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工人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孔乙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孔乙己》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以及科举制度与旧知识分子的毒害。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表现出畸形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毒害。
孔乙己中生活情节的片段是什么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退的遭遇。
6、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孔乙己给我们什么启示
孔乙己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只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还要关注弱势群体,要培养良好的性格,做人要善良诚实,要勤劳,和同学同事之间能和睦相处,而且还要多掌握几门知识,有一技之长。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鲁迅先生曾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他告诉孙伏园自己喜欢的原因是“描写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个凉薄的社会,不论哪个时代都会有,甚至外国也一样。“苦人”也随时会产生:家庭的变故,身体的原因,事业的不如意,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等。
孔乙己的现实意义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我们读《孔乙己》不一定永远都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过去多数人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的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但是正如鲁迅所说“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因此他坚持要了解《红楼梦》就不要去追究曹,从他身上去了解贾宝玉或小说的意义。因为“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同样,我们可以超越写作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它一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
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
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
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我们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孔乙己和卡缪的《异乡人》罗梭,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推销员同样是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
copyright © 2015-2024 All Right Reserved 中学生必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0198号-47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